腎盂腎炎(pyclinephritis)是尿路感染中的一種重要臨床類型,是由細菌(極少數(shù)為真菌、病毒、原蟲等)直接引起的腎盂腎炎和腎實質的感染性炎癥。本病好發(fā)于女性,女:男約為1:1,其中尤以已婚育齡女性、女幼嬰和老年婦女患病率更高,臨床上將本病分為急性或慢性兩期。
本病以腸道細菌感染為最多,大腸桿菌約占60% ~80% ,次為副大腸桿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類鏈球菌、產堿桿菌﹑綠膿桿菌等,偶見厭氧菌、真菌、病毒和原蟲感染。臨床上綠膿桿菌、葡萄球菌感染多見于以往有尿路器械檢查史或長期留置導尿管的患者。糖尿病和免疫功能低下時常伴發(fā)尿路真菌感染。近年來,變形桿菌、綠膿桿菌和革蘭氏陽性球菌引起的腎盂腎炎有增多趨勢。
在腎孟腎炎的發(fā)病機制中,細菌的毒力也有重要的作用。從腎盂腎炎患者尿液中分離出的人力更強,其表現(xiàn)為:該菌含有多量K(包膜)抗原;附著于尿路上皮細胞的能力(粘附性)更強;細菌表面具有纖毛,并借此粘附于尿路上皮細胞的相應受體上,可不隨尿流出體外;而在尿路定居感染。此外,有人將細菌的粘附性視為其毒性的重要因素。
在腎盂腎炎的感染中,以桿菌為主要致病菌,其菌體死亡和在繁殖期間釋放的內毒素也是不可忽視的致病因素。內毒素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它可損害動力工廠線粒體,使ATP產生減少,造成細胞供能不足,引起細胞水腫,加速了細胞自溶死亡。除其之外,內毒素還可以損傷溶酶體膜,影響微粒體的功能,使細胞利用氧過程被破壞,因此,腎盂腎炎發(fā)病過程中,內毒素是一個不可被忽視而不為臨床醫(yī)生重視的因素。近年來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正日益增多。有學者報道,鱟試驗對判斷尿中革蘭氏陰性細菌感染有顯著的特異性,如對尿培養(yǎng)細菌數(shù)大于105/ml的尿標本中,鱟試驗陽性率為87%,對革蘭氏陰性菌數(shù)大于105/ml時,鱟試驗陽性為99%。腎盂腎炎過去在治療方面一直主張用抗生素配合其他治療,忽略了抗內毒素治療,并且腎盂腎炎在治療上療效長,病人往往不能堅持,易使疾病得不到徹-底的治療,而轉變成慢性,從而損害腎功能。